发布日期:2024-05-30 作者: 加工能力
市民李先生在云南旅游时,无意中发现一些问题钙片,这一些产品套用正规批号,且外包装高仿知名品牌。记者根据这一情况在北京展开探访,结果发现十里河保健品批发商业市场内也有此类问题钙片在售。
前天,有关专家就此表示,政府部门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给假冒保健品留下生存空间,国内保健品监管法律和法规尚不完善,也导致监管部门在执法时困难重重。
4月中旬,市民李先生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一家药店内,发现正在销售的几种钙片批号竟然一样,均为国食健字G20070361。李先生查询得知,该批号产品真名为宝健牌迪钙片,为宝健(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所有。此后,李先生又先后前往师宗、陆良、江川等县城,发现套用着国食健字G20070361批号的钙片共有35种。
据李先生介绍,此类问题钙片大多在偏远地区销售,售价每盒20元左右。销售对象是孕妇、老年人等。
4月25日,李先生将问题钙片样品及相关票据递交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诉举报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取证拍照。工作人员表示,保健品一个批号只能对应一种产品,如若批号与产品不一致,均可认定为侵权产品。经核实后再决定移交何地处理,会在60日内作出答复。记者看到,问题钙片往往冒用“乐力钙”、“新盖中盖”、“钙尔奇”等品牌,包装与正品极为相似。包装上也会标注真正生产厂家及商标。
在批发市场内,竟然有多个店铺在公然销售套用批号的问题钙片,数量之多令人咂舌,且外包装均与正规品牌产品相似。
一位店主说,下单的大多是位于城乡接合部或郊区县的药店。在一家名为“阳光一佰”的店铺内,各类钙片被整齐地摆放在柜台上。店老板介绍,问题钙片销量不错,甚至有时会出现断货现象。
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乐力钙”后,出现391条信息,其中不少售价每盒10元左右,明显低于市场价。经查询,这其中有很多都套用正规产品批号。在百度上搜索G20070361,共出现14000多条相关信息,其中多数是问题钙片的销售网站。
淘宝网工作人员表示,在淘宝网上销售保健品的商家,均需向淘宝提供相关资质证明。但淘宝网并非国家机关,无法辨别店主提供证明证书的真伪,淘宝网将加强对相关这类的产品的检查力度。假如发现有商家违规,可能会直接将其店铺进行关停处理。
江西省樟树市福康保健品有限公司周经理表示,该厂生产的“乐力钙”批发价格为2元一盒,进货2件以上免物流费。
江西利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黄姓经理表示,该厂生产的“乐力钙”质量较高包装逼真,因此进货价稍高,为每盒2.3元,每件共160盒,售价368元。为应对药店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检查,利健公司能够给大家提供相关销售准入证件。利健公司所提供的资料中有产品检验测试报告、《保健食品批准证书》、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黄经理称,如果必须要求一货一证时可能会无法过关。
以上两家生产厂商均声称已从宝健(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取得授权。宝健(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此予以否认,称公司从未授权其他公司使用本公司产品批号。这些出厂价为每盒2元左右的钙片,进入十里河保健品批发商业市场后,售价涨到3元至3.5元每盒。而在网上查询到的零售价则为十几元甚至几十元。
记者注意到,利健公司提供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上,其产品的名字并非“乐力钙”,而依旧是“宝健牌迪钙片”,申请人也并非宝健(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而是上饶市哈慈医药研究所和贵阳南明贵人医药科技发展中心。
5月4日,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将问题钙片送到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进行检测验证。检测报告数据显示,问题钙片的含钙量与正品相比略低或持平。
记者注意到,正品会考虑到钙片中钙元素可能没办法全部吸收,一般建议每日钙摄入量为500mg左右,有的建议一天吃1粒(每粒2.5克),有的建议一天吃两粒(每粒1克以上)。而问题钙片的说明书上推荐每日服用1粒(每粒1克),即使钙元素全部吸收,每日钙摄入量也无法达到标准。
据悉,国食健字G20070361的保健品批号曾多次被曝光。深圳市龙岗药监分局曾为此发布消费安全警示,称该批号从未进行过生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诉举报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批号为国食健字G20070361的产品真名为宝健牌迪钙片,该保健品批号原为国食健字G20050648,为上饶市哈慈医药研究所、贵阳南明贵人医药科技发展中心所有,2008年8月转让给宝健(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后原批号作废,变更为国食健字G20070361。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张召锋博士表示,一般来说,成人正常每天钙摄入量应为800mg,老年人钙摄入量应为1000mg-1200mg。据调查,目前国内人群通过日常饮食摄入的钙含量平均数为392mg,大约是标准摄入量的一半。严重缺钙有几率会使婴幼儿出现佝偻症、发育迟缓等症状,中老年缺钙有几率会使骨质疏松、动脉硬化等症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认为,目前国家保健品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部门重审批轻监管。国内保健品的需求较大,价格水涨船高,为生产厂商提供了较大的利润空间。面对数量众多的保健品生产、销售者,政府部门在监管方面难以做到面面俱到,致使假冒保健品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间。
张永建介绍,由于国产保健品的批准文号所有者、生产者、经营者相对分离,在其生产、销售过程中,各厂商所面对的风险并不大,在经济上对其制假的约束力也较为有限。
张永建认为,除尽快完善有关规定法律法规,政府部门还应加大对普通消费者的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防范意识,从而挤压假冒保健品的生存空间,并最终使其退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