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2-13 作者: 小九直播nba免费观看全集/碳化塔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嘉兴市实现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嘉兴“十四五”时期实现强市富民的重要支撑。科学编制和实施嘉兴市制造业高水平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嘉兴市制造业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实现高起点上的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嘉兴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等规划和文件精神编制。
1.工业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嘉兴一以贯之重视发展制造业,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决策部署,出台《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嘉兴新制造业“555”行动的若干意见》,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被国务院办公厅两次表彰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560.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6.5%,工业税收达到390.5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39.4%,分别高于全省平均11.4个和6.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列全省第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327.9亿元,突破万亿大关,较2015年增长45.9%,成为全省第三个工业总量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地级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68.3亿元,较2015年增长41.5%,年均增长7.2%。截至202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公司数达到6578家,较2015年底增加1636家,产值超百亿以上工业公司达到8家,培育雄鹰企业13家,领军企业6家,隐形冠军10家,瞪羚企业75家。
2.三大产业实现倍增。“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均实现了总量翻番。2020年,规模以上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为404.2亿元,较2016年增长103.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5%,占比较2016年提高6.6个百分点,列全省第2;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85.1亿元和1339.4亿元,较2015年增长113.7%和118.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8.0%和64.8%,占比较2015年提高12.6个和22.5个百分点。
3.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两化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成功打造国家信息经济试点城市、国家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等多张“国字号”名片,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级两化深层次地融合示范区县(市、区)全覆盖。2020年,嘉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01.24,列全省第三;工业应用指数41.27,列全省第一;工业设施联网率指数和装备数控化率指数分别为2.67、5.77,均列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制定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估标准,积极地推进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建设,巨石集团、新秀集团、麒盛科技、意欧斯等20个平台入选2020年省级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创建名单,数量占全省总量的1/5。通过大力实施“机器人+”、智能化技术改造等专项行动,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3.6万元/人·年,较2015年提高了37.2%。“十三五”期间,嘉兴还荣获全国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称号,成为首批6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之一。
4.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间,嘉兴持续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通过分行业、分平台、分阶段对亩均税收“低产田”企业和“低散乱”企业依法依规实施全面整治,有效破除低效供给,“十三五”期间共腾退“低散乱”企业(作坊)6.2万家,腾退低效用地11.5万亩。亩均产出水准不断提升,2020年嘉兴市规模以上工业亩均税收、规模以上工业亩均增加值分别达到23.7万元/亩和131.9万元/亩。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改造,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786吨标准煤/万元,五年累计下降19.7%,累计建成1个国家级绿色园区、1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5.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通过组织开展“路演中心”“人才飞地”“科创百人会”等品牌活动,有效推动了人才资源的引入,根据第三方数据发布,2019年嘉兴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达到7.21%,全国排名高居第四。制造业企业研发意识不断增强,2020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平均研发费用为452.0万元/家,较2015年增长79.5%;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41.9%,较2015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省前列;累计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02家;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16家,较2015年新增1849家。期间实施了加快企业股改上市行动计划,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新增股份公司2571家,累计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66家,较2015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6家。同时,通过推动实施“深根院地合作、建设创新嘉兴”行动计划,形成了高端创新平台“多点开花”的新格局,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成省级以上高新区8家,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6、长三角协同发展初见成效。嘉兴市积极参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与周边省市及省内多地市展开合作,产业协同水平逐年升高。省级以上开发区与长三角地区各类创新平台积极开展合作交流。比如,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苏州工业园、上海浦东软件园、上海青浦工业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秀洲国家高新区与上海奉贤生物医药园区、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平台展开产业对接合作。杭嘉一体化、嘉湖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在装备制造、大数据、互联网等领域逐步形成产业链一体化“生态圈”。
7.抗疫复产及时有效。面对2019年末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嘉兴市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到位,依托全市在纺织、服装、化工等产业领域的制造优势,全力推进口罩、防护服、红外测温仪等重要防疫物资生产,为抗疫工作提供物资保障。同时创新服务机制,确保嘉兴市在疫情期间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围绕产值10亿元以上制造企业和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建立24小时供应链协调机制,助力重点企业上下游配套商复工复产。围绕小微企业推行复工流程简化,在96871平台上开辟“支援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专窗,建立小微企业和小微园联动复工机制。创新实施市县镇三级工业企业复工专班专员包干制度、领导在线和现场办公机制、市县联动驻企服务等,精准有效帮助企业走出疫情影响。
在充分肯定过去五年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嘉兴市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是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总量偏少,百亿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比重仅为0.12%,与本地的协同配套不足,难以形成有效带动。二是传统产业和高耗能行业占比仍然较高,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收入利润率、增加值率等效益指标全省排名仍处于中下游水平。三是土地、能源、资本等要素利用水平偏低,亩均工业增加值、亩均税收水平仍不高,全市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3.0%,工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工业投资效果仍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还需进一步加强。四是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商贸零售规模占比高达80%左右,软件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难以形成对高端制造的有效支撑。
全球分工新变局。新冠疫情全球化与贸易去全球化叠加导致国外消费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物流堵点和供应链断点从国内转向国外,在制造业中间环节运输成本迅速增加以及高技术中间件断供风险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全球制造业分工布局将在各国产业链中间环节缩减和横向并购加快的趋势下迎来新一轮调整。嘉兴作为传统制造比重大、出口贸易依存度高的沿海城市,尤其在中美关系进入深刻调整新阶段,亟需加快传统产业整合提升步伐,实现新兴产业的增长替代,平抑转型风险,构建嘉兴制造新优势。
国家政策新要求。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由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的重要窗口期,特别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将成为“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嘉兴目前已经形成了若干条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和供应链保障,将在未来构建区域性产业系统中形成明显的内循环优势,但在新兴制造领域的产业链体系相对薄弱,碎片化、单一化问题仍较为突出,亟需加快提升本地产业链韧性,为区域供应链安全体系建设贡献嘉兴力量。
区域合作新格局。长三角地区产业分工总体上将呈现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安徽为腹地的金字塔层级结构。同时,随着高铁、高速公路、飞机、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大城市对要素的集成作用逐渐削弱,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生态将加速呈现去中心、扁平化、分布式的倾向。嘉兴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浙沪合作的“排头兵”和“桥头堡”,如何抓住对接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五大新城”建设的新契机,主动发挥浙江数字经济新优势,通过数字化改革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在长三角产业布局中充分发挥协同功能,将是“十四五”时期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产业经济新趋势。“十四五”时期,新一轮产业变革将全面到来。从产业发展特点来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大幅提升,新一代通信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将比电子商务带来更颠覆性的产业革命,与之相关的新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推动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实现数字赋能和模式创新的重要支撑,也将是嘉兴抢占信息经济先发优势的必然选择。从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碳达峰、碳中和将成为“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的新标准,嘉兴作为能源保障长期处于“紧平衡”阶段的地区,未来将进一步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综合考虑碳排放总量、能耗总量、碳排放强度、能耗强度等指标,寻找绿色发展新道路。
嘉兴发展新阶段。从我市发展阶段来看,“十四五”是嘉兴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间窗口”,是实现战略性崛起的“蝶变阶段”,也是嘉兴作为红船精神发源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光时刻”。未来五年,嘉兴必须要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高质量发展制造业作为全市经济实力迈向“万亿级”城市的核心动力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高举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紧围绕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制造强市战略、数字赋能战略,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着力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力建设长三角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数字经济高地和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在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体现嘉兴新作为,为嘉兴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块提供有力支撑。
1.坚持创新发展。坚持把创新放在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营造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和企业创新能力的产业环境,推动嘉兴制造业发展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变。
2、坚持融合发展。坚持把“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路径之一,同时全面推进两业融合、区域融合、产城融合、内外市场融合,推动嘉兴制造业向融合式发展转变。
3、坚持绿色发展。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引,全力推动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发展绿色能源、低碳产业,构建生态友好型绿色制造体系。坚持节水优先,将节水措施植入制造业生产及发展中,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保障。
4、坚持开放发展。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方向,深刻认识我国进入构建“双循环”开放格局新阶段,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加强外引内联,推动嘉兴制造业在更大空间、更高平台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1、质量效益跨上新台阶。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4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6万亿元,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率高于20%,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0万元/人·年,规模以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到180万元/亩。
2、产业结构获得新改善。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9%。
3.动能转换实现新突破。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4%,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5000家。
4.绿色发展进入新阶段。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五年累计下降16%,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达任务。
5.营商环境取得新进展。以数字化改革为统领,深入开展制造业发展环境优化行动,到2025年,营商环境便利度指数达到90,努力成为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最优市。
立足嘉兴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顺应未来产业发展新趋势,“十四五”时期,嘉兴将重点发展十大产业领域,构建形成“352”现代化产业体系。
(1)产业基础。嘉兴市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光伏、核电以及氢动力能源三大领域。光伏产业基础优势较明显,拥有省级特色示范光伏小镇产业平台、晶科能源等龙头企业以及多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和各类专业检测机构,嘉兴作为浙江省光伏“五位一体”综合创新试点,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装机规模约占全国的1/10,应用市场规模巨大。核电关联产业主要集中在海盐秦山核电基地,已成为嘉兴最具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之一。氢动力能源正快速成为嘉兴未来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嘉善、海盐等地积极布局燃料电池,港区氢气年产量居区域领先水平,为嘉兴市氢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原材料基础。
(2)重点领域。着力发展光伏、核电和氢动力能源等领域。光伏领域重点发展光伏材料、光伏电池及组件、光伏设备、光伏总装机,以及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服务等。核电领域重点发展核电整机设备、关联设备及零部件、核电材料等。氢动力能源领域重点发展氢能源电池、制储氢、氢能应用等。
(3)发展路径。强化秀洲国家高新区在光伏领域的示范作用,依托隆基、阿特斯、福莱特等龙头企业打造“行业龙头+企业研究院+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光伏产业体系,以全产业链生态带动产业向智慧能源、前沿技术、储能设备等发展,引领嘉兴光伏产业实现由“产业全”到“产业链长而广”的转变。充分发挥秦山核电基地、中国核电城特色优势,加强与上海核电领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锶产业研究院,探索核能余热应用,高质量建设中国核电城。依托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进一步加快氢能产业资源整合和优化,形成各县(市、区)产业链互补、应用链互联、科技链互促的高质量发展态势。鼓励企业聚焦氢能源在重卡、大型公交等领域的应用推广。
(4)产业地图。新能源产业重点布局秀洲、嘉善、海盐、海宁、嘉兴港区。秀洲依托光伏小镇重点发展光伏组件、光伏电池、光伏零部件、光伏应用。嘉善依托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氢动力能源、储能锂电池。海盐依托海盐经济开发区、新型显示及核技术应用产业生态园重点发展核能、氢能、太阳能、风能的研发、生产和利用。海宁依托袁花阳光小镇重点发展光伏电池、组件、光伏发电应用及配套。嘉兴港区依托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重点发展氢能生产、氢能储运、氢燃料电池等。
(1)产业基础。嘉兴市新材料产业基础较为雄厚,在电子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特种纤维材料领域具有较好基础。目前产业主要集中在桐乡前沿材料产业生态园、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园等载体,拥有高正、巴斯夫、嘉化能源、新凤鸣、桐昆、巨石、瑞华泰等龙头企业,在数个细分环节的隐形冠军企业数量名列长三角地区前列。
(2)重点领域。着力发展电子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和特种纤维材料等领域。电子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光电子材料、元器件材料等。化工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表面活性剂、有机硅、聚碳酸酯、C3-C4领域、绝缘性材料等。特种纤维材料领域重点发展高端涤纶长丝、功能性纤维、电子级玻璃纤维、玻纤复合材料、PTA及其下游产品等。
(3)发展路径。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形成一批标志性前沿新材料创新成果与典型应用。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周边地区新材料高端技术研发机构合作交流,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将部分研发成果转至嘉兴,进一步提升嘉兴新材料企业在相应细分领域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关注上海新材料产业园区内企业的产业化需求和扩容需求,以延伸橡塑、乙烯、丙烯材料产业链为方向,重点招引轮胎内胎、医用瓶塞、密封制品、涤纶热塑性聚氨酯、高吸水树脂等下游产业项目,加快形成以丙烯酸(酯)系列为主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4)产业地图。新材料产业重点布局平湖、海宁、海盐、桐乡、嘉兴港区。平湖依托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光电子材料。海宁依托海宁经编产业园、海宁新材料产业生态园重点发展新型化工材料、新型纺织材料、新型包装材料。海盐依托海盐经济开发区新材料及化工园区,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环保新材料。桐乡依托桐乡前沿材料产业生态园重点发展玻纤、高性能动力电池材料、差别化纤维。嘉兴港区依托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重点发展聚碳酸酯、有机硅、环氧乙烷、PTA等,并向化工产业链下游延伸。
(1)发展基础。在传统装备制造产业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嘉兴市通过本土培育和招商引资,逐步形成了高强度紧固件、新型显示、特色专用装备、精密铸造、数控装备、机器人及相关高端装备等若干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2)重点领域。着力发展特色专用装备、新型显示、智能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及高端装备配件等领域。特色专用装备领域重点发展电梯设备、纺织机械、包装机械、厨电设备等。新型显示领域重点发展智能变频器、智慧新型显示、电力电子元器件和通讯设备等。智能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高精度机器人精密基础零部件产品、中高档数控机床、机电装备、成套自动化装备机等。轨道交通装备领域重点发展高速重载精密轴承、高性能液压元件、高可靠性密封件、新型高效高承载零部件等。高端装备配件领域重点发展航空、高铁、核电、工程机械、风电等领域的高强度紧固件等。
(3)发展路径。发挥关键平台招商引智功能,依托重大产业平台以及“五金之嘉”工业互联网云平台,进一步引进装备制造相关配套企业,招引相关创新人才与管理人才。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产业技术联盟和集群化建设等方式培育壮大产业链,鼓励中小企业围绕嘉兴主导装备产品加快技术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换,加快提升装备制造本市配套率。加强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合作,联合打造研究中心与创新中心,面向行业提供技术服务。鼓励企业建设内部研发平台,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研究院与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提高自主研发能力,降低关键环节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制造企业从单纯产品研发制造向提供工程承包、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延伸产业链。
(4)产业地图。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布局秀洲、南湖、嘉善、海盐、海宁、桐乡、平湖、嘉兴经开。秀洲依托秀洲国家高新区重点发展精密机械、成套自动化装备、光伏装备等。南湖依托南湖云创小镇、南湖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生态园、南湖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机电装备、特种设备元件等。嘉善依托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新嘉善智能传感产业生态园重点发展精密机械、高端零部件、数控装备、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海盐依托海盐经济开发区、海盐新型显示及核技术应用产业生态园重点发展高强度紧固件、核电关联、新型显示、精密设备装配等。海宁依托海宁经济开发区、长三角高端装备智造园、海宁科技园区重点发展厨电设备、电梯设备、纺织机械、包装机械、建筑机械等。桐乡依托桐乡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智能机电装备、智能仪表、绿色节能装备、智能制造装备零部件等。平湖依托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精密机械、光机电等。嘉兴经开依托智能制造与健康食品产业生态园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中高档数控机床等。
(1)产业基础。嘉兴市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集聚于南湖生命健康微电子产业生态园、海宁泛半导体产业生态园、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载体,在集成电路设计、封测、材料、装备等各个环节拥有一批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重点企业。
(2)重点领域。着力发展泛半导体基础材料、核心元器件、专用装备、封装测试等领域。基础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核心元器件领域重点发展MEMS传感器、射频芯片、光通讯芯片、物联网传感器和处理器、人工智能芯片、光分路器、北斗卫星导航射频芯片、大功率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产品。专用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化学机械抛光(CMP)设备等半导体专用装备。封装测试领域重点发展以分立器件封装测试、芯片级封装(CSP)、圆片级封装(WLP)、硅通孔(TSV)、三维封装为基础的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
(3)发展路径。加强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工程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半导体所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吸引有技术、资本以及管理才能的海内外专业人才和团队入驻。依托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带动作用,推动嘉兴集成电路产业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加快在半导体基础材料、核心元器件、专用装备、封装测试等领域的自主研发创新步伐,助推长三角半导体产业供应链国产化替代,促进区域产业链协同创新。充分利用“接沪连杭”的区位优势,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企业规模,鼓励与周边龙头企业结合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联盟,积极嵌入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链体系,在细分环节打造“一条龙”服务,成为承载长三角两大核心城市集成电路产业外溢的首选地。
(4)产业地图。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布局南湖、嘉善、海宁。南湖依托南湖生命健康微电子产业生态园重点发展智能硬件、功率半导体、微机电系统传感器、高端封测。嘉善主要依托中新嘉善智能传感产业生态园、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传感芯片、检测设备、芯片测试。海宁依托海宁泛半导体产业生态园、海宁经济开发区、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重点发展半导体专用装备、核心元器件、基础材料。
(1)产业基础。嘉兴市人工智能产业目前处于积极布局、快速发展阶段,在智能家居和智能网联车应用领域已初具规模。政策上已出台《嘉兴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2年)》,明确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目前嘉兴市拥有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大数据产业生态园、秀州经济开发区等人工智能创新载体,以及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为新项目引进和现有产业链延伸提供了保障。
(2)重点领域。着力发展以应用层为突破重点,基础层和技术层为支撑的三位一体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应用层领域重点培育发展智能产品,着重在智能家居、智慧安防、智能网联车等领域取得突破。基础层领域重点发展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AI芯片、IoT传感器、标准测试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云计算平台等。技术层领域重点发展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以及机器学习等,形成面向重点产品研发和行业应用需求的支撑体系。
(3)发展路径。发挥AI龙头企业和浙江未来技术研究院平台优势,强化“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融合优势,积极引进人工智能相关新项目,加快现有产业智能化转型步伐。紧盯上海、杭州等产业资源,积极对接人工智能高端研究机构和优势平台,加快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示范的复制和推广,打造人工智能研发的成果转化应用测试地。加快推动嘉兴人工智能产业的应用端发展,鼓励智能家居等智能产品领域企业主动嫁接京东、阿里等平台服务商,积极融入平台服务商打造的智能化生态圈。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在城市管理的应用,加快构建“城市大脑”中心,通过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系统整合和公共安全、绿化市容、卫生健康等多部门基础数据共享,围绕城市动态、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保障供应、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实现人工智能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4)产业地图。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布局秀洲、桐乡、海盐、嘉善。秀洲依托秀洲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智能家居。桐乡依托桐乡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智能安防。海盐依托百步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智能家居。嘉善依托中新嘉善智能传感产业生态园重点发展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网联车。
(1)发展基础。嘉兴市航空航天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主要依托标志性大项目打造产业生态。从发展现状和招商进展来看,嘉兴航空产业主要集聚在嘉兴港区临港现代装备与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园、秀洲国家高新区航空产业园、海宁经济开发区航空航天产业园和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等载体。
(2)重点领域。着力发展整机制造、机载设备和零部件、通用航空服务等领域。整机制造领域重点发展直升机、无人机等小型通用航空器。机载设备和零部件领域重点发展航空电子、航电系统、航空新材料、航材精密加工等。通用航空服务领域重点发展飞机融资租赁、航空发动机修理、航空教育培训等。
(3)发展路径。积极对接国内外优质资源,强化与上海、杭州、宁波、南京等地区交流合作,打造具有本地区优势的通用航空产业链环节,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通用航空产品“走出去”,提升品牌竞争力。加快推进航天科工空间态势感知人工智能实验室项目、雷达遥感产业园项目落地,继续大力招引重点领域大项目。依托海宁航空产业学院、商飞客户服务训练基地等资源优势扩大下游服务环节产业规模。
(4)产业地图。航空航天产业重点布局海宁、秀洲、嘉善、嘉兴港区。海宁依托海宁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航空新材料、航电系统、航空核心零部件。秀洲依托秀洲国家高新区重点发展航空制造、航空科教、航空航天人文旅游。嘉善依托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重点发展无人机制造。嘉兴港区依托嘉兴港区临港现代装备与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园重点发展航空整机、航空航天零部件、航空电子、航空服务。
(1)发展基础。相继出台《嘉兴市5G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导则(试行)》《嘉兴市区通信基站布点规划修编(5G 2019-2025)》《嘉兴市加快推进5G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全面推进嘉兴市新一代网络通信产业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市5G基站累计建成5361个,5G信号覆盖密度居全省第一。培育形成化纤、服装2个行业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有力地推动了“5G+工业互联网”建设。
(2)重点领域。着力发展5G基站及配套器件、5G光通讯器件制造、5G终端等领域。5G基站及配套器件领域重点发展射频器件和基站天线G光通讯器件制造领域重点发展光纤光缆、高速光模块、高速光接入网系统、有线G基站前传、波分复用等的产业化。5G终端领域重点发展5G手机、5G笔记本电脑、5G可穿戴设备、5G虚拟现实等终端应用产品及配套组件。(3)发展路径。发挥现有
终端、关键材料和基础配套等领域的企业资源优势,重点引进5G基站及5G光通讯器件相关环节企业,打造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5G技术产业基地。依托现有汽车制造以及自动驾驶测试等项目优势强化5G试点应用,在汽车配套材料的生产制造上主动对接上海,打造长三角地区5G技术试验床和应用先发区。加强与周边地区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合作交流,加快嘉兴传统制造企业信息化和数字化改造,实现在工业、医疗、文旅、交通等场景的5G应用升级,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5G应用市场产业集群。积极拓展与国内外顶尖人才的对接渠道,引进和培养一批5G产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为打造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提供人力资源支撑。(4)产业地图。新一代网络通信产业重点布局南湖、海盐、平湖、嘉善、嘉兴经开。南湖依托南湖生命健康微电子产业园重点发展5G终端、5G基站及配套器件、5G光通信。海盐依托5G通讯产业园重点发展5G通讯模组及元器件、终端低压电器。平湖依托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5G通讯设备、5G基站及配套器件。嘉善依托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善通信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发展光通信、5G终端、5G配套器件。嘉兴经开依托嘉兴智慧产业创新园重点发展射频元器件、5G终端。
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医药、医药器材、智慧医疗、健康数据分析为主的生命健康产业,在医用新材料、医疗大数据、健康监测、肿瘤免疫与医药研发、医疗器械、检测设备、生物保健品生产制造、试剂研发与生产等领域已拥有一批代表企业,形成了秀洲智联健康智慧能源产业生态园、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等主要平台载体。(2)重点领域。
等领域。生物材料领域重点发展骨替代及修复材料、心血管系统及支架材料、人工关节、外科可吸收内(外)固定材料、口腔材料、整形材料、可降解皮肤组织工程材料等。医疗器械领域重点发展体内窥镜、高端体外诊断仪器与试剂、自动核酸提取、医用磁共振设备、数字X光机(DR)平板探测器、口腔微创治疗设备等。生物技术药领域重点发展生物分离技术、肿瘤免疫和医药研发、生物试剂研究、新型生物疫苗、抗体药物、干细胞制剂、新型生物检测试剂等。医疗服务领域重点发展病理诊断、精准医疗、基因检测、体外诊断、健康监测等。健康食品领域重点发展功能性保健食品、功能性营养品、健康饮品、有机食品等。(3)发展路径。
+人才”模式,依托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以及各类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资源,积极招引带项目的人才团队来嘉兴进行技术成果转化。(4)产业地图。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布局南湖、秀洲、嘉善、海宁、平湖、嘉兴经开。南湖依托南湖生命健康微电子产业生态园重点发展医用新材料、健康监测、医药研发、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秀洲依托秀洲智联健康智慧能源产业生态园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医用辅材、医疗服务。嘉善依托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重点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海宁依托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海宁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生物材料、医疗器械、新兴生物技术、医疗服务。平湖依托平湖中日国际康养科技园重点发展医用装备、医药制造。嘉兴经开依托嘉兴智能制造和健康食品产业生态园重点发展高品质乳制品、营养与保健品、健康饮品、有机食品等健康食品。
时尚智造是嘉兴市重要传统特色产业之一,产业基础较完整,拥有濮院毛衫市场、海宁皮革城等全国知名市场,涌现了“雅莹”“玖姿”“伊佳林”等一批时尚品牌,在全国时尚产业领域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2)重点领域。提升发展纺织、服装、皮革等行业。纺织行业重点发展特种纺织面料、绿色印染、高附加值时尚纺织品。服装行业重点发展时尚羊绒衫、梭织服装、高档内衣、高档
恤、针织外衣、时尚化纽扣辅料等。皮革行业重点发展时尚皮革服饰、航空航天和汽车等内饰件、多功能沙发、各类皮质箱包。(3)发展路径。
鼓励优质龙头企业建立创新研究院和设计院,推动产品逐步向定制化和高附加值延伸。搭建时尚产业云平台,形成以龙头制造企业、服装品牌企业、优秀电商企业为牵引的时尚企业联盟,实现区域内资源最优化配置。积极培育壮大自主品牌,加大政府对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平湖服装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海宁时尚产业研究院、濮院针织产业园等关键载体的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引导嘉兴企业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工作。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引育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助推企业加快实现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扩大自身知名度与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国影响力和辐射力。
(4)产业地图。时尚智造产业重点布局秀洲、平湖、海宁、海盐、桐乡。秀洲依托秀洲国家高新区、秀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纺纱、织造、时尚服装。平湖依托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重点发展时尚服装、品牌箱包。海宁依托皮革小镇、海宁高新技术产业园、海宁经编产业园重点发展经编、家纺、皮革制品。海盐依托海盐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纺织制品、时尚服装。桐乡依托桐乡濮院针织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全品类时尚针织服装。
,主要涵盖控制系统、电子系统、整车、汽车核心零部件、内外装饰、汽车材料等领域,拥有嘉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桐乡经济开发区、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平湖汽车产业生态园等平台载体,以及长城、敏华汽车、日本电产、韩泰轮胎、长盛滑动、智泓科技等重点企业资源。(2)重点领域。
等领域。整车制造领域重点发展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房车等特色整车。动力系统制造领域重点发展自动变速箱、新能源变速箱、发动机部件与发动机系统、燃油泵总成、减速器缸体、节能环保型涡轮增压发动机等。控制系统制造领域重点发展制动系统、承载系统、传动系统、转向系统、智能电控系统、电机及驱动、车联网系统等。电子系统制造领域重点发展智能导航、安全辅助系统、电子摄像头等。汽车装饰领域重点发展内外饰件、汽车新材料、汽车灯具等。其他汽车零部件领域重点发展汽车冲压件、汽车仪表、轮胎、底盘、油泵等。(3)发展路径。
继续强化内培外引,打造省内具有示范性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生产基地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加强与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上海国际汽车城和上海环球车享汽车产业园等公共平台的对接合作,着力实现现有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提升发展,以技术创新强化产业集聚效应。强化嘉兴市汽车制造现有优质产业资源,鼓励检测维修、大数据分析、共享汽车等汽车后市场领域发展,打造完备的汽车产业链。
(4)产业地图。汽车质造产业重点布局南湖、秀洲、平湖、桐乡、海盐、嘉善、嘉兴经开。南湖依托南湖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汽车关键部件、新能源整车及配套。秀洲依托秀洲国家高新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配件。平湖依托平湖汽车生态产业园重点发展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汽车电机电子、汽车配套设备。桐乡依托桐乡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汽车零配件、汽车控制系统、特色整车。海盐依托海盐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紧固件、汽车高端零配件。嘉善依托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配件。嘉兴经开依托嘉兴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汽车零配件。
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依托湖荡水系丰富的资源优势,高标准建设祥符荡科创绿谷、湘家荡科创区、天鹅湖未来科学城、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凤凰湖科技城、明湖科创区、杭州湾湾北科技城、嘉兴大运河知识城、清华长三角氢能科技园等科创湖区,打造一批具有嘉兴特色“湖区模式”的科创平台。充分发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龙头带动作用,做大做精“长三角全球科创路演中心”IP,推动更多高端科技资源落户嘉兴。推进秀洲国家高新区扩容提升,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基础上,加强协同管理,积极探索“一区多园”模式,使高新区成为嘉兴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载体。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南湖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资源优势,鼓励各县(市、区)引导区域内龙头企业联合各类创新主体,围绕重点产业和共性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加强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高端软件首版次产品应用推广,支持企业围绕产业细分领域开展“卡脖子”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形成若干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产品,逐步形成新产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加大推进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
构建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加快形成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为核心,各类创新平台共同支撑的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围绕优势产业链优化创新链布局,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强化“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联动发展,助推嘉兴打造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孵化器建设,加快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创新一体化孵化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差异化服务供给能力。深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嘉兴)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大市场作用,打造网上技术市场3.0版,形成一站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链。
强化顶层设计,打造嘉兴特色产业链。围绕浙江省打造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制造枢纽的战略目标,加快实施制造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行动,形成12条技术自主、循环畅通、可靠安全的标志性产业链。建立“链长+链主企业+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工业标准”五位一体推进机制。加强对重点产业链的全面梳理,围绕产业链头部企业、核心技术、先进标准、高端装备、关键部件、基础材料等重点,排摸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短板和薄弱环节,通过实施专项行动方案锻长板、补短板,增强产业韧性。
强化技术攻关,实现协同创新强链护链。围绕标志性产业链,启动打破垄断、填补空白的产业链“卡脖子”技术攻关计划,每年发布一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招标目录,组织企业、协同单位(科研院所)联合应标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行动,推动核心技术产业化应用。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在重点产业链中的主导力、控制力和竞争力,分类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确保我市制造业技术工艺创新支撑体系的安全可控。鼓励实施主体与邻近国家地区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招商引资补链强链。强化项目管理,围绕重点产业建立产业链项目库,实施项目定期排摸、动态管理、精准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问题。实施精准招商,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关键配套企业,聚焦缺少内核的“卡脖子”技术,以高能级产业生态园为主体,编制产业链招商目录,填补产业链在关键环节、核心节点上的空白。
全面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围绕12条具有嘉兴辨识度的标志性产业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深化标识在设计、生产、服务等环节应用。大力支持各平台园区引进国内外知名工业互联网企业落户嘉兴,鼓励本市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实施信息化机构分离,开展独立运营。
加快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积极探索产业大脑新场景创新和应用推广,全面提升数字化发展水平,实现产业指挥精准决策和产业数字化治理。加快企业数字化改造,按照“一个行业+一批服务商+一批示范企业+一个行业级智能制造平台+一个专项保障机制”的“五个一”新模式,推动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诊断全覆盖、传统制造业自动化改造和重点行业智能化升级全覆盖。建立完善新智造分类推进机制、技术标准体系和政策保障举措,打造“未来工厂”为引领,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后备的新智造群体,推动制造业生产流程再造、企业组织重构、要素资源重组。
加快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挥政府在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中的引导作用,高标准建设水电、能源、交通、管网等智能化基础设施。更好发挥各类企业、投资基金及投资者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向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云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嘉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供应链支撑和技术能力支撑。
积极探索对内开放新渠道。围绕浙江省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支点”的目标,充分发挥嘉兴“综保区+综试区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形成浙江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的新支点。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及国际产业合作园等平台,深化嘉兴制造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国际著名公司、机构在嘉兴设立产业基地、研发应用机构,提升本市制造业发展能级。支持有实力的骨干企业主动嵌入全球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提高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和海外扩张,培育若干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
强化高端制造区域协同能力。加快构建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供给体系,充分发挥嘉兴作为长三角核心区枢纽型中心城市的地缘优势和小微企业多、民营经济发达的制造优势,通过产业链对接、平台对接、园区对接、资本对接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嘉兴制造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与沪杭苏甬等城市的协同发展,形成具有嘉兴优势的差异化供给能力。
积极探索园区分类整治开发新模式。围绕工业全域治理和“亩均论英雄”改革,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面排摸梳理现有工业区块用地情况,实行分类转型和差别化管理。开发区、产业基地、城镇工业地块重点以空间优化、结构调整、绩效提高和能级提升为主,着力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同的新型工业体系,巩固提升工业园区产业集聚优势,增强城市综合功能;产业区外、城市集中建设区内的现状用地重点推进存量工业用地向研发用地、住宅用地、公共服务用地和公共绿地整体转型;产业区外、城市集中建设区外的现状用地重点推进现状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通过进一步调整绩效综合评价从普惠制向亩均税收、技术创新、人才培育等关键要素倾斜,倒逼高耗能、高污染、高危险、低效率“三高一低”工业用地进行减量。
全面建设高能级产业生态园。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统筹各类创新资源和产业载体,科学布局重大产业发展空间,强化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园区集群,逐步形成若干个具有前瞻性、前沿性的产业集群。同步加快推进全市域重大产业平台整合,打造更多“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加快建设高质量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实现省级以上国际产业合作园县(市、区)全覆盖。
到2025年,每个园区工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100亿元。投入产出:
到2025年,每个园区投资强度力争达到500万元/亩,税收力争达到100万元/亩。发展质量:
到2025年,每个园区引进全球行业头部企业、世界500强企业、超百亿元项目各5个以上,培育上市公司、百亿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各2家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产业集群:
到2025年,全市形成3—5个自主可控、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千亿级产业集群,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主要载体:
南湖生命健康微电子产业生态园、南湖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生态园、秀洲智联健康智慧能源产业园、中新嘉善智能传感产业生态园、平湖汽车产业生态园、海盐新型显示及核技术应用产业生态园、海宁泛半导体产业生态园、海宁新材料产业生态园、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大数据产业生态园、桐乡前沿材料产业生态园、嘉兴智能制造与健康食品产业生态园、嘉兴港区临港现代装备与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园。
着力建设高品质小微企业园。加快低效厂房和闲置用地整治,积极探索“工业上楼”发展新模式,鼓励高端制造产业小规模中试及生产制造环节优先进驻,实现园区空间使用效率的全面提高。鼓励企业间通过代建、租赁等市场化方式进行闲置空间和厂房资源自主调配,推动资源要素利用效率最大化。支持园区开发公司自持运营,加快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和共享空间建设,引导广大中小微企业理念由“买地建厂”向“拎包入驻”转变,形成标准化、现代化、便利化的招商新优势。
构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持续推进“凤凰行动计划”和“上市100”专项行动,深入挖掘筛选全市优质上市后备资源,形成股改一批、挂牌一批、辅导报会一批、上市一批的培育梯队。完善“雄鹰行动”企业培育工作机制, 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推动企业加快迈向世界一流水平。加强“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培育力度,鼓励在行业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进一步发挥长板优势,为浙江打造“单项冠军之省”提供有力支撑。引导成长型中小企业与当地龙头企业展开商业合作,积极为龙头企业提供本土化配套,精准提供个性化、定制化产品。
推动企业内在素质提升。组织实施企业管理现代化对标提升工程,鼓励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着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质效。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综合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提升信息化水平。引导企业加强社会责任建设,促进和谐发展。
加快品牌和标准建设。支持本地企业参加国际产业展会、国际博览会、地区重大节日赛事等,加大宣传力度与营销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对标国际标准、先进标准,以高标准提升产品质量,积极打造“品字标”浙江制造,以集体品牌背书助力优质企业发展。重视品牌管理与创建,引导优质企业制定品牌管理策略,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品类创新、重新市场定位,力争在细分领域擦亮“嘉兴品牌”。
优化企业服务环境。深化“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构建市县联动工作体系,以“绣花功夫”精准服务企业。全面推进“96871”企业服务综合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平台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精准的服务企业的综合性枢纽型平台。提高小微企业园、孵化器、创业中心服务能力,助力中小企业增强企业能力与专业水平。探索建立同城化企业资质互认机制,简化新引进企业资质再认定的申报流程,加快鼓励政策及时落地。建立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提高重大涉企政策、重大决策过程中的企业参与度,进一步增强涉企政策的科学性、规范性、协同性,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优化产业服务环境。大力培育一批高端服务业,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全市重点产业园区和功能平台的载体作用,结合平台整合和土地二次开发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着力推动以研发服务、检验检测、科技中介服务为主的科技服务,以物联网、嵌入式软件、新兴信息服务为主的信息服务,以产业金融、科技金融、金融外包服务为主的金融服务,以保税物流和电子商务物流为主的物流服务等领域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不断的提高服务领域产业能级,培育形成二三产高水平联动的产业生态格局。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围绕创建全国领先长三角一流的营商环境最优市目标,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在实现数据共享上持续加力,推动各类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和证明材料共享调用取得实质性突破,实现部门之间的“最多跑一次”。探索线上开办企业住所登记承诺制,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按照国家部署,再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简化优化一批证明材料和证明事项办理流程,实现减证明、减材料、提效率。
优化商业服务环境。对标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商业服务打造模式,高标准建设区域文化和商业新地标,形成功能复合多元、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城市商业氛围。高标准建设嘉兴南站枢纽,高起点创新商业业态,打造能代表浙江高度的国际化、智能化高能级城市平台。规划建设若干个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混合社区,实现基础商业服务全面覆盖,更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
优化人才服务环境。打破“唯学历论”的传统评价机制,探索“政府认定企业、企业认定人才”的市场化人才评价试点,根据企业实际贡献制定相关人才认定配额分配办法,通过将人才认定权限下放到企业的方式提高政策落地性和可操作性。扩充人才储备,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分校、独立学院、科研院所、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国内外专业教育培训机构,鼓励各类机构根据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和本地产业需求,完善专业学科设置,积极培育紧缺人才,为本地市场提供中高技能劳动力有效供给,推动本地生产力水平提高。
加强党对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的领导,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职责,加强重大战略性项目谋划,发挥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功能,加强本规划与上位规划、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衔接落实,切实做到规划引领,规划先行。强化年度工作思路与规划实施相结合,开展规划实施的年度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价。(二)强化要素保障
坚持“向存量要空间、以质量促发展”,构建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制度,以能耗、劳动效率、创新水平、污染排放等指标为核心,科学评价资源利用效率和高水平发展水平,根据评价结果,在产业准入、技术改造、电价、环保等方面实施差别化配置机制,促进资源向目标产业和企业聚焦。加强规划布局,构建工业用地“准入—供给—监管—退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积极推动高标准项目准入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各产业合理进退。各地在安排30%以上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工业项目时,要重点加大对制造业的保障支持。
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自然灾害和企业生产安全普查,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健全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机制。建立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安全管理。在重点领域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全覆盖。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健全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制造业企业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完善制造业企业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机制、用地机制、用能机制,探索建立便捷高效的要素交易机制。健全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严格执行项目导向及准入标准,加强事中事后动态监管评估,在允许范围内保持适度的工作弹性和容错机制,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